2021年5月11日下午,基础与转化医学研究所在实验楼A五楼基转所会议室组织迎校庆“博士论坛”活动。基础与转化医学研究所李科博士、侯颖博士、张臻昊博士、刘欢博士就各自的研究内容作了精彩的报告。研究所内青年教师积极参会,并与报告者就感兴趣的内容展开了深入交流,气氛热烈。
李科博士长期从事用于疾病诊疗的纳米材料研发,本次报告了一种用于胃癌监测的锰基纳米造影剂。该类型造影剂具有良好的肿瘤靶向性,可在肿瘤区域高效富集,产生明显的核磁增强信号,此外该纳米造影剂的毒性较低,确保其体内使用的安全性。与会教师就该纳米造影剂的性能与李科博士进行了深入探讨,一致认为该制剂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侯颖博士对拟人参皂苷-F11作用于脑缺血后自发恢复进行了探索。脑缺血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因此药物研发迫在眉睫。拟人参皂苷-F11通过调节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极化促进大鼠短暂性脑缺血后的功能恢复,表明其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潜在价值。同时,侯博士还发现N2型中性粒细胞与大鼠短暂性脑缺血后的自发恢复密切相关,提示N2型中性粒细胞对脑缺血后恢复具有关键作用。这些研究成果具有巨大的临床意义。
传统观点认为,脑缺血发生后,小胶质细胞的过度激活、中性粒细胞等外周免疫细胞在脑内的浸润都能够加重缺血损伤,但是通过消除小胶质细胞或者阻断中性粒细胞的浸润都不能改善缺血症状,甚至加重缺血损伤。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了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都存在不同的极化方式,即促炎性的M1/N1或者抗炎性的M2/N2,这也使得人们从免疫抑制治疗向免疫调节治疗的观念转变。本研究发现
张臻昊博士报告主要介绍了DNA胞嘧啶修饰检测方法,包括DNA甲基化,羟甲基化,醛基化。DNA甲基化是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学修饰,在生物化学、医学和基因组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采用不同的化学转化方法将不同碱基分子之间微小的表观差异进行研究,并全面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使各位参会教师对于高灵敏度、高特异性检测基因组中稀有DNA修饰有重要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也了解了其在生物研究和疾病诊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刘欢博士介绍了一种银屑病发生发展相关的治病机理。银屑病具有病程长以及极易复发的特性,而且目前为止没有能根治的特效药物,对银屑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助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的开展,并且对新型、高效银屑病治疗药物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论坛是在西安医学院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及西安医学院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中的重要部分,对基础与转化医学研究所青年教师的科研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基础与转化医学研究所 文/李科、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