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2025西安医学院“医路求索,生命探微”校庆系列学术论坛之“传承医学历程,共探转化前沿 —— 基础与转化医学的对话”在实验楼A楼实验楼A楼5层卫生管理学院会议室举办。本次论坛以“传承医学历程,共探转化前沿”为锚点,瞄准生物医药国际前沿科学问题,就当前世界生物医药前沿技术发展、创新转化体系构建等展开深入的交流探讨。以更专业的视角、从更开阔的视野,聚焦生命科学、生物医药突破及颠覆性技术等前沿基础理论研究,瞄准科学前沿和重大临床需求,加强产业协同创新,旨在通过共享互助、资源互补的模式,进一步促进和驱动全国的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

论坛现场
本次论坛基础与转化医学研究所选派了7名教师代表进行了学术汇报与交流。

余琦教授汇报的主题是“从他汀发现看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治疗”,在本次报告中,余琦教授以“神药他汀的发现之旅”为题,系统回顾了他汀类药物从微生物筛选到临床应用的发展历程,深入解析了其在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中的关键作用,并指出他汀虽被誉为“神药”,但也存在副作用,如诱发糖尿病风险的机制仍需探讨。余教授结合自身团队在PCSK9、IDOL等新型降脂靶点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未来可通过基因与分子机制研究开发新型降脂药物,为动脉粥样硬化防治开辟新路径,展现了科研工作者在转化医学领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

劳可静副教授主题是“重大慢性疾病创新药物开发及应用研究”,介绍了团队的基本情况,并详细阐述了团队在抗神经退行性疾病、抗肿瘤、抗感染性疾病等不同领域的创新药物与天然活性成分开发的研究进展。在抗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开发方面,团队开展了针对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多种药物研究,如阿魏酸衍生物、黑果枸杞花青素、杜仲叶水提物等,探索其对疾病的改善作用及机制。抗肿瘤药物开发上,研究了靶向雌激素受体的PROTACs、新型PI3Kδ与HDAC6双靶点抑制剂等,并通过生物信息学筛选肿瘤关键功能基因。抗感染性疾病药物开发则聚焦于细菌持久性细胞的多药耐受性问题,开展相关药物靶点发现研究。

栾晶副教授汇报的主题是“基于牡蛎壳废弃物的绿色生物材料:pH自平衡牡蛎壳氢粉组合物在慢性创面治疗中的创新应用”,院士工作站炎症与免疫治疗团队成功研发基于牡蛎壳废弃物的绿色生物材料——pH自平衡牡蛎壳氢粉(OSHP),并推出系列应用产品。全球每年产生大量废弃牡蛎壳,堆积成山、污染环境,而该技术通过物理工艺将氢气富载于牡蛎壳粉中,实现资源循环利用,践行“无废城市”理念。团队核心突破在于解决了传统牡蛎壳氢粉遇水释放强碱性物质(pH≈10)的难题,通过酸碱缓冲技术将pH稳定在7左右,大幅降低对胃肠道和皮肤的刺激,安全性显著提升。目前,该技术已完成临床前动物实验,具备成熟量产条件,有望在医疗、保健品及护肤领域开辟绿色健康新赛道,兼具环保价值与市场潜力。

祁艳博士汇报的主题是“基于流式颗粒分析技术的阿尔茨海默病生物标志物的数字式分析方法研究”,介绍了团队的基本情况,并详细阐述了团队在阿尔茨海默病诊疗领域的研究进展。针对了阿尔茨海默病生物标志物microRNA,蛋白,表观遗传学修饰等,团队开展建立了一系列高灵敏度分析方法。团队成员还构建了一种新型共轭聚合物,基于共轭聚合物构建比率型荧光探针用于β淀粉样蛋白检测,该荧光探针不仅可以特异性识别Aβ,还可以抑制Aβ聚集,破坏Aβ聚集体,缓解Aβ对神经细胞的毒性,同时恢复小胶质细胞的吞噬能力。

王杉博士汇报的主题是“髓鞘重塑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作用研究”,课题聚焦髓鞘重塑在阿尔茨海默病(AD)中的作用机制及干预策略。通过构建AD模型,观察髓鞘相关标志物水平变化;同时,从分子层面探究髓鞘重塑与AD病理机制的交互作用。预期揭示髓鞘重塑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机制,发现有效的干预方法,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荣誉博士汇报的主题是“深度学习下的临床大数据AI建模分析”,深度学习技术为临床医学研究带来革命性突破。通过分析海量、多维的临床数据(如影像、基因、电子病历等),深度学习能高效挖掘传统方法难以捕捉的复杂模式与关联。其优势显著:一方面,算法可快速识别早期疾病特征,提升糖尿病心血管病等重症的预测准确率;另一方面,基于患者个体化数据生成治疗建议,助力实现精准用药和个性化干预。深度学习正推动临床决策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跨越,为提升诊疗效率、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全新路径,成为智慧医疗发展的核心引擎。

雷蕾博士汇报的主题是“肾小管间质性肾炎抗原样蛋白1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讲解了肝细胞中的肾小管间质性肾炎抗原样蛋白1(TINAGL1)作为一种新型促纤维化因子,尤其是在直接抗病毒药物清除丙型肝炎病毒后的肝纤维化发生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靶向肾小管间质性肾炎抗原样蛋白1可作为治疗肝纤维化的一种新型策略,尤其是在后抗病毒时代。
通过此次论坛交流,进一步促进了研究所、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学习,通过主题研讨与成果展示等环节,有效促进了在科研创新、教学实践与学术成长层面的深度互动。
(基础与转化医学研究所 文/戴雨轩 图/俞雅萌 审核/苟兴春)